中国土特产论坛BBS| 广告热线:027-85302667 | 设为首页 |

             
中国 大蚝之乡 广西钦州

网址:中国特产网

进入论坛
来源: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广西钦州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更因有"海底牛奶"之称的大蚝而闻名,有"中国大蚝之乡"的美誉。当地人不仅善于养蚝,而且他们更加懂得和欣赏吃蚝。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广西钦州和当地出产的大蚝。
  据钦州地方志记载,钦州人采摘、食用大蚝的历史,至少有三、四百年的时间。早在350多年以前,居住在钦州湾一带的渔民们,便已开始采蚝、制蚝、吃蚝了。而说到钦州大蚝,我们还得从钦州湾茅尾海和七十二泾说起。
  钦州茅尾海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半封闭内海,钦江与茅岭江在此交汇,面积13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9.35公里,以其"海阔、浪静、泾幽"而著称,其附近海域的海水盐度常保持在17度左右,水质偏淡。而位于钦州港与茅尾海之间还有一个有着几十条回环往复、曲折多变的水道,叫作七十二泾。据记载,自明清以来,七十二泾便有"南国蓬莱"的美誉。七十二泾之所以得名,正是因为分布着的这一百多个形态各异、小巧玲珑的小岛,岛与岛之间形成了无数曲折奇诡的水道。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水泾中,还生长着一种被誉为"海底活化石"的红树林。千百年来,红树林的生长,不但确保了生物的多样性,而且为海洋生物的繁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这里成为了大蚝繁育生长的"天然牧场",这里繁育出来的大蚝品质之优良,是其他海区所无法媲美的。
  钦州七十二条水泾,非常适合养大蚝。"七十二条水泾,一百多个山头,山山相望相隔,水水相连,曲径通幽,非常优美,在这样的旅游区里面,蚝排随处可见。"
  大蚝,学名近江牡蛎,属暖水性贝类,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河口区域都有分布。天然大蚝通常附着在海底礁石上生长,成品大蚝的个头有15厘米~20厘米长,个头巨者重达0.5公斤。大蚝外壳粗糙、坚厚,呈圆形或椭圆形,壳面灰黑,内壳是白色釉质,有光泽,肉可鲜食,亦可加工成蚝豉、蚝油。
  钦州沿海为中国产蚝之优良海域。据了解,目前钦州全市沿海浅滩涂插养及深水吊养的大蚝面积有14万多亩,主要分布在钦州的龙门、康熙岭、大番坡、东场、尖山等镇,尤以龙门最多;钦州湾茅尾海是全国最大的大蚝天然苗种繁殖区;在美丽的北部湾,独特的环境和气候,造就出这里丰富多彩的特色特产,包括钦州的四大海产品,大蚝,青蟹,石斑鱼和对虾,而其中,尤以大蚝最闻名。
  据当地渔民说,在过去,去海里采蚝,被称为是"氽(音团)水",就是人搭在舢板上,漂浮于海面。当地渔民祖辈靠从氽水采蚝维持生活,当地在新中国成立前还保留着这样的采蚝生产方式。每当大蚝采收季节到来,各家各户驾着一叶轻舟来到海里,而氽水到海底,就像进入菜园一样,海底的礁石上长满了大蚝,每氽四五气水,便能采到近一箩筐的蚝。然而,如果以完全自然繁育的形式,大蚝的产量十分低。据1955年的大蚝产量统计显示,当年钦州沿海一带产蚝量仅200吨。渔民们把蚝采回家后,撬开蚝壳取肉,用大锅煮后捞起,翻晒成蚝豉。由于当时加工方法和设备落后,全靠天吃饭,一旦遇上天气不好,原料只能全部报废,因此,产品成品率很低。捞起大蚝后剩下的蚝汤,有些村民拿来熬制蚝油,但当时并没有拿去市场交易的习惯,因为附近家家户户都能自己制作,只会留着自家吃用。因耗油不易保存,更多的蚝汤就丢弃掉了。而大量剩下的蚝壳除有部分用于替代砖块砌屋用外,绝大部分抛在屋边路边变成废物。
  随着大蚝需求的激增,钦州湾一带的渔民,开始采用投石养殖、浅海滩涂插养、吊养等人工方式来养殖培育大蚝。胡礼胜主任介绍说:
  "水以下二三十公分到四五十公分这个水层所产生的微生物,非常适合大蚝的吸收,所以讲,用吊养的方法比插养的养殖速度快,产量高。"
  如今的茅尾湾,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天然大蚝育苗基地和大蚝养殖基地,每年可采大蚝苗达10亿支,其种苗、成品蚝除供应本地外,还大部分供应广东、福建、海南等省市。
  胡礼胜主任介绍说:
  "在广东一带地区,很多人喜欢吃的蚝主要是来自我们钦州湾地区,尤其是我们钦州地区出去的产品比较多,在广州市场,我们钦州的蚝大概占了百分之六、七十左右。"
  钦州是大蚝繁育的"天然牧场"。钦州人善于养蚝,同时也善于吃蚝。蚝是当地渔民家中常有的食物,虽比不上欧洲人食用生蚝的嗜好和豪举,但钦州人吃蚝却也有着岭南独特的蚝文化。
  在钦州一家酒楼专门从事大蚝烹饪的张杰总厨介绍说,大蚝肉鲜、味美、吃法多。他说:
  "大蚝的营养很丰富,肉肥爽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铁等营养成分,我们一般拿来做几种菜肴,就是铁板大蚝、脆炸大蚝,还有蒜蓉粉丝蒸大蚝这几种,保持了原来的营养成分。"

 
 
 风景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