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与陕西省交界处,有一个著名的关隘,名叫 “关垭”。其东为湖北省竹溪县,西为陕西省平利县。此地为春秋战国时代秦国、楚国的边防所在,因秦、楚两国数百年在此形成攻防对峙,关垭频繁易手,成为名副其实的 “朝秦暮楚”之地。
地方文献有记载
在湖北竹溪和陕西平利两县的地方文献中,关垭尤其受到青睐。不管时代如何变换,人们总不忘对它记上几笔。
关垭之所以历来被重视,得益于其险要的地理形势,在平利和竹溪的地方志中都给予了一样的评价:“一线中通,两山夹峙。”关垭东西两侧,陕西一侧为平利县灞河流域,湖北一侧为竹溪河流域。在关垭南北两侧,向南沿竹溪县与陕西省平利县、镇平县交界延伸,向北沿竹溪县、竹山县与陕西省平利县、旬阳县、白河县延伸,这一条线既是鄂陕两地的行政区域分界线,又是两地山脉的分水岭。正处于这条分水岭上的关垭也因其两侧的河沟地理通道成为战略要地,它也是汉水与长江之间惟一的一条便捷的东西通道。这道分水岭蜿蜒曲折,高低起伏,关垭正处在起伏的最低处。“两山夹峙”,视线必定受到影响。而在关垭南北两侧山顶上,分别构筑有山堡寨和擂鼓台,用于瞭望观察山下情形。
据《平利县志》记载,自古有一条从陕南重镇汉中到华中枢纽武汉的古驿道,陕西省境内称之为 “南郑官马大道”,起点在汉中南郑县,终点就是关垭。鄂西北与陕南的州府官署驻地,均在汉水沿岸,如襄阳、郧阳、安康、汉中,它们犹如汉水中上游四颗耀眼的明珠。而汉水以南则是长江,以雄奇秀险著称的长江三峡,水流湍急,峡谷幽深,难以正常通行。于是,汉水与长江之间的这条“官马大道”就成了汉水以南的一条大通道。关垭就是这条大通道上最重要的一个节点。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当年的雄关古道已是今非昔比。
勤劳的湖北人民在原址上重建起一座仿古城楼,高大雄壮,更加坚固。而在两侧的山坡上,古老的关垭残墙依旧保留,新旧景致相互映照。关垭先后被确定为竹溪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关垭仍保存有古城墙遗迹,总体尚可完整辨识。1998年10月,在原址上复建起一座高大宏伟的现代仿古城楼,城楼两侧保留了依山而建的古代墙体。墙体夯筑而成,高大而浑厚。墙面清晰可见水平夯层,这些用石灰和细石等拌合的墙土,类似我们今天的水泥混凝土,触手便感觉到它的坚硬。如果你在墙面上仔细寻找,还可以发现有早年的釉陶片镶嵌其中。
关垭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整个关垭却在陕西省境内,无论是残存的遗址,还是现代的仿古城楼。如今,关垭遗址上的土地仍归陕西管理,现代城楼虽建在陕西的土地上,却是湖北人民出资修建,但两地人民并没有为此发生过争论,共同谱写并赋予 “朝秦暮楚”全新的文化内涵。
不仅仅如此,以关垭为分界点,在湖北省一侧为鄂305省道,这条省道的起点在襄阳,由此向西,经保康、房县、竹山、竹溪到终点关垭。在陕西省一侧为陕308省道,起点就是关垭,向西即达安康与汉中。这不正是当年以关垭为核心的“官马大道”吗?当年的大道与今天的柏油路已不可同日而语。细思量,惟有那份历史的传承未变。
关垭南北绵延数百公里的分水山岭,千沟万壑归于两个所属流域,但是却分别向北汇入同一条母亲河,它就是汉水。万源归宗,不是青山所能阻隔;朝秦暮楚,金戈铁马只为一时。古道上传唱至今的秦腔楚韵是两地人民共同的音符。雄关古道依稀可寻,只是换新颜,关垭就是这一宏伟乐章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