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鱼,原名鄂城鳊鱼,产于三国时期吴国都城(公元221—229年)——武昌(今湖北鄂城)境内的梁子湖。此湖水深流急,湖中长着武昌鱼食的苦草、轮叶黑藻。 武昌鱼,早在三国时期就已闻名九州。《明永乐大典?寿昌乘》记载:“孙权于此取鱼,召群臣斫鲋味美于他处”。朱格(明代)有诗云:“武昌城外汉江头,万古乾坤万古流,可笑孙郎鱼不食,年年血战取荆州”。从此,武昌鱼的名声大盛。清光绪年间,《武昌县志》载:“有鲂即鳊鱼名缩项,鳊产樊口者甲天下,是处水势回旋,潭深无底,渔人置罾捕得之,止此味肥美,余亦转胜别地”。至此,鲂鱼较其它鱼更负盛名。解放后,毛主席的诗词“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更使武昌鱼播名天下,名扬大江南北。 鄂城鲂鱼,1955年,水产专家白伯鲁教授将鲂鱼与其它鱼类鉴别出来定名为“团头鲂”,从此,团头鲂鱼就成了武昌鱼的代名词。 武昌鱼(团头鲂),个体大、肉多、背短高、尾高,肉质细嫩,清蒸、红烧、油焖均鲜美可口,并能辅助治疗低血糖、贫血等症,所以,诗家 有“南游莫忘武昌鱼”之句。 鄂城市区内,湖塘库堰星罗棋布,可养殖水面大,且与长江相通,发展武昌鱼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江汉平原上的上津湖、牛湖武昌鱼很多,全省塘堰、水库均有武昌鱼。1982年湖北全省产武昌鱼5000吨以上。 全国各地,从1966年起就开始养殖武昌鱼,现在已有23个省市区引进此鱼繁衍,武昌鱼已在中华大地江河游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