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民大礼堂位于人民路学田湾,是重庆市最大的剧场。 解放初期的重庆,是我国西南行政区党政领导机关所在地,当时虽是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是没有一座稍微像样可供接待内外宾客下榻的用房。在西南军政委员会主要领导人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主持下,于1951年果断地作出决定,立即筹建一座能容纳数千人集会的大礼堂和附建一个招待所。大礼堂1951年6月动工,1954年4月落成,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建筑总高度为65米,其中礼堂高55米,内有五层,现用四层,可容观众4206人。
大礼堂采用了明清两代的建筑特色,其主要特点就是采用中轴线对称的传统办法,配以柱廊式的双翼,并以塔楼收尾,立面比例匀称。这类建筑华丽、庄严,虽不完全实用,但它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凝聚力和威慑力,是建筑结构中最高等级的代表,是继北京和沈阳故宫后的精美奇巧的东方建筑。97直辖前的人民大礼堂
大礼堂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三个特点:第一,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由于受木材长度、粗细、易燃易腐等局限,建筑体不可能很大,除了利用高其的地势和巨大的台基烘托外,还借助于群体的有机组合,以取得宏伟壮观的艺术效果,人民大礼堂不仅地势高,而且台基宽阔坚实。第二,中国古建筑主要以建筑围成的院落为单元,通过明显的轴线关系,串联和并联成千变万化的建筑群组。第三,古建筑要比例匀称。大礼堂屋顶各部份曲线优美、柔和,向上微翘的飞檐,使本应下压的大帽子屋顶反而随着线条的曲折,显现出向上托举之感,宽厚的正身和宽阔的台基,使整个建筑安定、踏实,体现出庄重的美。
这栋建筑,琉璃瓦顶,大红廊柱,白色栏杆,色彩鲜艳,对比强烈。重檐斗拱,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大礼堂的营造经历了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建设者在没有大型高吊起重设备的情况下,用“堆积法”,用35000多根楠竹、木板搭架,把总重量为280多吨、厚约1米的双层钢架,40000多颗铆钉连成的36片网架组成的大厅半圆型球壳顶架支撑在混凝土柱上。礼堂中径跨度长46.33米,整个顶盖可随热胀冷缩,在支点座上,顶壳可内外移动44毫米。
2007年5月历时九个月、耗资七千万元人民币的重庆大礼堂整修近日正式竣工。室内“金顶”共用了26万张金片,每张金片价值十元人民币。重庆还希望将大礼堂列入国家级文物。 据《重庆商报》报道,重庆16日举行大礼堂修复竣工新闻发布会,整修后的大礼堂预计6月1日正式对民众开放,大礼堂将作为重庆市第三届党代会的会场。大礼堂管理处表示,26万张金片让大礼堂更加金碧辉煌,包括南楼、北楼以及金顶等处,均有金片点缀。琉璃瓦的颜色变了:原来的绿色瓦面变成了孔雀蓝。为了调配出这种色调,经过组委会数次考察,选中了山东曲阜一家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的琉璃瓦厂。为了调出这种色调,作为配方的金属必须达到合适的比例,以致于用天平来为每种金属调配量称重。据悉,在孔雀蓝中添加了1.5%的绿,让大礼堂的瓦面外观更加接近此前的色彩,整个工程用琉璃瓦达到17万件。
大礼堂是重庆市的象征、标志性建筑,而金顶则是大礼堂的标志。修复后的大礼堂瘦身达到三吨,但外观、尺寸没有丝毫变化。据悉,由于此前的金顶重达11吨,穹顶承受的重量太大。此次修复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替金顶“减肥”。修复时将支撑金顶的木材、混凝土和瓷砖大量拆下,以减轻穹顶的压力。据悉,被拆下的木材、混凝土被一种轻质钢材代替,金顶重量随即下降三吨,但金顶的外观和尺寸没有丝毫变化。
此次修复的另一大变化就是让“万”字重新回到了椽子的彩绘中,而以前的葵花样式被放弃。彩绘设计为金龙和玺彩画纹饰,此种彩画属于古建彩画的最高等级。据悉,天坛、太和殿都是采用此种彩绘。此种彩绘最大特点便是用金色和青绿底色强烈反差作用,在一片凝色的底色上面,遍绘耀眼的金色纹饰,把建筑点缀得金碧辉煌。
大礼堂最初建设时曾命名为“西南军政大会堂”,建成后即正式命名为“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1955年改名“重庆人民大礼堂”至今。它是由毕业于南京大学工程系的张家德先生设计的。富丽堂皇的大礼堂正以它美丽的英姿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重庆人民广场是1997年6月与重庆直辖市同时诞生的,面积约3万平方米,广场用花岗石铺就,带音乐喷泉,常年绿划如茵,鲜花盛开。广场后方是享誉海内外的重庆人民大礼堂,重庆人民大礼堂采用中国传统轴线对称手法,配以轴式的南北两翼,观外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布局和谐、雕梁画栋、飞檐走壁;内设大舞台一座,观众席四楼一底,座位5000个,是广场内的主要景点,也是大型庆典、隆重集会和演出的重要场所,深得海内外游客的赞誉。每到傍晚,市民自发组织上千人在广场上跳集体舞、健身操,构成一道亮丽的市民生活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