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特产论坛BBS| 广告热线:027-85302667 | 设为首页 |

             
马口窑 湖北民陶 湖北三大陶器

网址:中国特产网

进入论坛
来源:ttc114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马口窑制品为湖北民间陶器,与麻城蔡家山和圻春管家窑的陶器并称为湖北三大陶器。有着一千多年历史。

      马口窑的古遗址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属汉川市马口镇,与武汉市蔡甸区接壤,北依汉水,南临白石湖。风清水秀、人杰地灵,是一个自古繁华的水乡古镇。古时候称之为“金马”,现在随着纺织业的发展如今更是有“湖北纺织第一镇”的美誉。

      据考证,马口的陶瓷业始于北宋年间。马口是个汉江边小镇,新石器期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马口最早叫“洗马口”,传说此地宛如一匹骏马躺在河边,而岭上有一清泉常年不息从马口中流出,当地人称之为“洗马口” 。又传三国时关羽从荆州途经洗马口,牵马到河中饮水后,将马系在一块大石上,洗马口从此改成了“系马口”。马口关圣村还留存着关帝庙。马口原有一条老街,地面用青石铺成,从正街一直延伸到横街和背街,总长约3公里。走在青石板路上,夏天不烫脚,雨天不湿鞋。街上车水马龙,商贾云集。马口有两个码头,一个上码头,一个下码头,里三层,外三层,不是车就是船,桅杆林立,基本上全是装窑货的货船,帆影无边,蔚为壮观。汉川当地有两句歇后语:马口的院墙——烂坛(湖北方言“烂”和普通话“乱”字发音一样,因此“烂坛”谐音的意思是“乱弹”或“乱谈”)。 这句话的本意,就是指马口民居的院墙是用废弃的坛坛罐罐砌起来的,马口的院墙用烂坛堆砌,说起来和马口的陶瓷业兴旺息息相关;旧时此地乡民用芦苇生火烧窑,成天是天地散雾,老人便开玩笑说系马口发了火是窑烟——“谣言”,由此来描绘马口当时的繁荣。清代邑人曾写诗句“渺渺群山一水国,孤舟尽目泛清辉”赞美马口。马口街道上店铺鳞次栉比,有铺局200多家,有许多专门经营马口窑的陶器坊,都是有名的老字号。抗战初期马口成为抗战后方,许多外地商人蜂拥而至,使此地商业更加兴旺。他们将马口陶器通过汉江入长江,远销至日本,韩国、东南亚和美国。最兴旺时汉川全县几万人,从事马口陶器业的就有几千人。到了民国时,马口窑新集周围的龙窑最多时达到36窑。

      马口陶瓷采用当地特有的红黏土,土质细腻密实,红黏土的土层很薄,地底下一米处便可挖取,资源十分丰富。有了这种红黏土,马口窑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马口窑烧出的陶器敲击铿锵有声,耐腐蚀,防渗漏,储存腌菜不腐烂不变味。马口陶器一般是坛、壶、钵、罐、缸、盆、烘炉等民间器皿,属民间陶瓷。马口老陶艺人擅长信手挥刀,在坛面上飞快刮刻出花卉人物,刀法老练、简洁大气、虚实相生,意到刀不到。代表作有《八仙坛》、《十八学士坛》、《空雕双层龙坛》、《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天仙配》等几乎涵盖了所有历史文学题材。汉川东南一带的丘陵岗地的“描金刻花陶”据说源于北宋,多为缸、坛、罐、钵等民用器皿,皆造型古雅大方、釉色古朴厚重、刻花装饰讲究,主要部分以划花剔地的阳纹为主,次要部分以刮花阴纹作陪衬,主次分明。烧后呈桔红、紫褐、酱红、紫红、古铜等色,庄重耐看。马口窑以小器型居多,其中烘炉为湖北人冬季取暖常用的手提炉,多为老年人使用,地方话称之为“火坛”。制陶艺人们喜在提把的两端加饰一对青蛙类的小动物,既增加了提把的承重力,又显得生动有趣。还有古香古色的烛台、小巧实用的暖炉、雕花刻字的酒坛、造型朴拙的陶枕。汉川马口窑以生产各类坛子著称,故又称“坛子窑”。湖北旧俗称“女儿”为“坛子”,女儿出嫁前男家要送一坛酒、女方陪嫁的食品也往往以各类坛子装盛,“坛子” 因此成了女儿的代称。“京坛”为当地婚礼的必备器物,其型矮而圆,周身刻以寿字,上下装饰以回纹和莲花纹,美观而别致。

      马口“八仙坛”曾被选为高校陶艺系教材;烧制的绘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故事情节的泡菜坛子,在国际博览会上拿过金奖;2009年中央电视台《寻宝——走进孝感》节目马口窑坛精品被专家评选为地方国宝。2008年马口窑古窑址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风景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