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南隅,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盘门作为元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盘门景区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盘门为中国现存唯一的水陆并联城门,是苏州古城的标志之一。有“北看长城之雄,南看盘门之秀”之说。 盘门位于苏州城西南处,古运河之畔。有盘门、瑞光寺塔及吴门桥3 景。古城初建于春秋时期,现存城门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 年)在原址上重建,后张士诚增筑瓮城,明清时又数次修缮。水 陆门对峙,呈曲尺形,颇具壮观,为海内仅有。水门在陆门南侧, 内外有两重,纵深24米,前后分置水闸和木栅,现仅存门臼等遗 迹,两门之间有暗道通向城楼。陆门亦为两重,中为周氏180 米 方形瓮城(藏兵洞),匿藏兵卒可达数百之众。西南处正面有“ 盘门”城额,北城有登城坡道,城上筑有垛墙,沿外墙置驰道、 射孔、炮洞、闸口及绞关石等防御设施,两侧城垣至今保存完整。 东北处为瑞光寺塔。据史载,三国吴赤乌四年(241 年)建 普济禅寺,10年后建十三级舍利塔,因塔常呈五色瑞光,寺遂名 瑞光寺。近年来在塔内发现文物证实,塔始建于宋景德元年(10 04年),约历24年而成。殿宇构筑全毁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 兵乱之中。塔亦几经兴废,重修重建达18次之多。塔有八面七级、 楼阁式,高约43米。顶为砖木结构,塔身为砖砌,底开四门,二、 三层八面开门,四层以上复为门开四面。垂直轮廓逐层收缩,略 成微曲,其形秀美古朴,体现了唐宋之际古塔的风格和结构特点, 是宋初南方砖木结构楼阁式塔之佳构。 吴门桥在盘门侧畔,架于京杭大运河上,南北走向,系用金 山花岗石砌成,长63米,净跨16米,矢高近10米,造工精致,气 势非凡,为姑苏最大的单孔拱桥。始建于宋元丰年间,称为新桥 (亦称三条桥),自宋绍定年起易名。现桥为清同治十一年(18 72年)重建。桥南北各有48个桥阶,两侧置有石雕坐栏,北雕桥 石上设有纤道,桥孔形如满月。 盘门三景,宛如天成,各具丰姿,极得情趣。 盘门城楼始建于公元前514年,为吴国“阖闾大城”八门之一,至今已有2500余年。当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城,动工之初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之八聪”,盘门为八门之一。古盘门由水陆两门、瓮城、城楼和两侧城垣组成,这是古代筑城史上的创举。二千多年间,历经战乱,盘门城楼屡毁屡建。现存的盘门,修筑于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 盘门城楼,于1986年依循古制重修。复建的城楼,为传统木结构的二成重檐歇山顶式的建筑,面阔三间,周围设回廊;城楼阔15.48米,高11.3米,进深8.65米,总面积20平方米,外形古色古香,雄伟壮观。盘门现有城墙长300多米、高5米多。从城垣北侧石板坡道登上城墙,可以看到整个陆门、水门套城的布置和结构全貌。城墙上的雉堞、垛口、射孔、炮洞、闸口、绞关石、天井(防火设施),均历历在目。 为纪念伍子胥,后人还在盘门内设立了伍相祠,由厅堂、廊亭和花园组成,建筑精巧,湖石林立。祠院庄重肃穆,大殿匾额上题“气壮山河”四个大字,大殿正中为伍子胥坐像,殿内展示了伍子胥及吴国有关史料。伍相祠内有千年夹石,为古时遗构。古人在此庙做佛事,白天必在夹石中立杆挂幡旗,晚上则挂起长命灯,“凡入城者必敬礼之”吴门桥紧靠盘门,是苏州市区现存最古、最高的一座石拱桥。该桥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由北岸两座相接的木桥加南岸的石桥组成,时称“三桥”。“横绝漫流,分为三桥,往来便之”,这句古语概括了此桥当年的风貌和独特作用。南宋绍定年间,又将“三桥”改建成三孔石拱桥,改名吴门桥。清代重修成单孔石拱桥,以金山花岗岩构筑,杂有少量宋代旧桥所遗的武康石,成为建桥历史悠久的见证。桥身全长66.3米,桥面宽5米,桥底宽5.7米,拱券跨径16米,拱高9.5米。南北坡各有步阶50级,全以整块条石铺设。拾级而上,但见桥下水网交织,舟船往来,城楼巍峨,古塔生辉,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作为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盘门具有传统古典园林“一池三山”格局的中央庭院及古建精品、水乡风情、山池亭榭、湖光山影为一体,显得雄健、舒张、大气,使盘门景区既不失苏州古朴沧桑的历史感,又具豪放、明快的现代气息,能让游客在休闲中时刻感觉到苏州吴文化、历史的深厚底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