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古代民族在历史上,甘肃曾是一个民族交汇点,众多的古代民族先后活动于甘肃的历史舞台,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14个民族。
一、义渠戎与绵诸
战国以前,中国被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割据着,当时统称为: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义渠戎与绵诸便是西戎中两个强大的部族。义渠为秦西北最强大之戎,主要分布在今甘肃庆阳西北。其地包括宁夏贺兰山、青铜峡以东及甘肃环县、马莲河一带。义渠戎在春秋时势力相当强大,自立为王,有城郭,称义渠戎国。因地与秦相接,互相间经常发生冲突。公元前452年,秦厉公伐义渠戎,虏其王以归。后秦国又讨伐义渠戎,夺取了义渠戎国的郁郅(今甘肃庆阳)等25城。至公元前272年(周赧王四十三年、秦昭王三十七年),秦宣太后诱杀义渠王子甘泉宫,灭了义渠戎国。此后,义渠戎逐渐被融合。不过,在西汉时仍有以义渠为姓的,如义渠安国。
绵诸,亦有称“繇诸”者,同为西戎之一,与义渠共为西北方强国。绵诸大约是西周末年由西东迁而进人甘肃,最后定居秦地天水的。《括地志》记载:“绵诸城,秦州秦岭县北五十六里,汉绵诸道,属天水郡。”其绵诸故城,在今天水东50里之邽山下,至今仍保留有古城遗址。
二、陇西鲜卑与河西鲜卑
鲜卑,东胡族的一支,相传是熊氏的苗裔。东汉末,在其首领檀石父的领导下,用汉人谋议,由汉地输入铁器,制作兵器和工具,促进了鲜卑社会的发展。魏文帝时,其部落分散成互不统辖的几支,其中,活动于雍、凉一带的为秃发部、乞伏部两支。
晋泰始初,乞伏鲜卑祐邻,“率户五千迁于夏”,后又迁居高平川。四传至乞伏司繁时,为了躲避后赵石勒的扩展锋芒,率部迁徙到甘肃陇西一带,故又称“陇西鲜卑”,并以宛川(今榆中县北)为活动中心。公元385年,司繁子乞伏国仁正式建立了西秦政权。
三、吐谷浑
吐谷浑原属鲜卑族之慕容氏部,约在公元294~306年间;西迁至今阴山。西晋永嘉末,又从阴山南下,经陇山,到今甘肃临夏西北,据洮河。继后,向南、向西发展,占据了今甘南、四川西北和青海湟水流域地区,与氐、羌人杂居。
唐初,吐谷浑人扰兰州、凉州,阻挠中西交通。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派遣李靖击败吐谷浑,另立新王。后来,唐政府又把归降的吐谷浑迁至灵州。内迁的吐谷浑,与当地的汉族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逐渐与汉族及其他民族融合;而留居在青海、甘肃一带的吐谷浑人,以后又与藏、蒙古等族融合,形成今天的土族。
七、吐善
公元7世纪,吐蕃在我国西部兴起。其祖先是东汉羌人起义失败后远徙到康藏高原的发羌、唐羌等部落。经过400多年的生息繁衍,松赞干布以武力统一了羌人各部,于唐初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都逻娑(今拉萨)。松赞干布与唐修好,唐太宗以宗室之女封为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八、甘州回鹘
回鹘原称回纥,为南北朝时期铁勒六氏之一袁纥氏的后裔。隋朝,袁纥改称韦纥。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因反抗突厥政权的压迫,韦纥与九姓铁勒各部结成联盟,总称回纥,多次举行对突厥的反抗斗争,曾一度打败了突厥。以后,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又打败了薛延陀(民族名,由薛部与延陀部合并而成)。至唐德宗时,回纥请求唐王朝改名回鹘。
甘州回鹘主要从事畜牧业,有文字即古回鹘文,属突厥语系。甘州回鹘以后大部分与当地居民融合,一说其中之黄头回鹘即撒里维吾尔,与蒙古、汉族长期相处,发展成为今天的裕固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