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三峡人家风景区
三峡人家风景区,属国家AAAAA级风景区,位于长江三峡中最为奇幻壮丽的西陵峡境内,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之间,跨越秀丽的灯影峡两岸,面积14平方公里。三峡人家石牌之美,美在“湾急、石奇、谷幽、洞绝、泉甘”,它包括龙进溪、天下第四泉、野坡岭、灯影洞、抗战纪念馆、石牌古镇、杨家溪漂流等景区,其旅游内涵可以用“一二三四”来概括,即:一个馆(石牌抗战纪念馆),两个特别项目(三峡人家风情项目和杨家溪军事漂流项目),三个第一(三峡第一湾——明月湾、中华第一神牌——石令牌、长江第一石——灯影石),天下第四泉——蛤蟆泉。其中三峡人家风情项目又分为水上人家、溪边人家、山上人家、今日人家。古往今来,历代文人骚客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文,如唐代李白,北宋欧阳修、苏辙、黄庭坚,南宋陆游,清代张之洞,还有现代大诗人郭沫若等等。诗人们用他们的灵性之笔,或写三峡人家,或写橹声帆影,或写蛤蟆甘泉,或写青山飞瀑,或写秀峰奇石……读了这些诗篇,恍若身临其境,饱览了三峡人家石牌的神奇景色和浓郁风情。
景区景点
绝版峡江风情——三峡人家
水上人家 在龙进溪水与长江的交汇处,几只古帆船迎风而立,小渔船撒开了渔网,初峡亭精巧别致,在近溪的一边,一道水坝已筑起,截住了清幽的龙溪水,使溪水抬高了1-2米,溪水碧绿,林木苍翠,斑驳沧桑的龙溪桥横跨其上,几只小渔船静静地泊在桥下,“龙溪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如梦似幻,令人如痴如醉。世世代代生息于峡江的人们,以一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执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和劳动习惯,这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渔民的家了。许多三峡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船上,常年以打鱼为生,在水上流动,和风浪搏击,与渔船为伴,形成了“水上人家”。现在渔民生活虽然改善了,但这种古老的习俗却长久地保存了下来,年轻一代仍然撒网捕鱼,风里来雨里去,延续着这种古老的渔文化。
溪边人家
溪边人家依山傍水,一半着陆,一半入水,在群山的环绕下,伴着青山绿水、斜阳草树、雾霭烟雨,如诗如画。吊脚楼上吊着大蒜、包谷、红辣椒、蓑衣、斗笠。屋顶飘出袅袅炊烟,门前的溪水里,鸭鹅嬉戏,吊脚楼下小狗“汪汪”的叫着,好像在说“欢迎欢迎”。吊脚楼前的大石头上,几位山里妹子在捶洗衣服,唱起了热烈缠绵的情歌,棒棰捶在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响声,似在演奏一曲深情的恋歌。
山上人家
山上人家的“吊脚楼”,被现代建筑学家称为“杆栏式建筑”。峡江一带地势险峻,房屋多依山势而建,木质结构,房前屋后,竹林芭蕉簇拥。遇到高坎地势,则要立柱或筑墙,才能与正屋跑平合檐,故称“吊脚楼”。其独特之处是前低后高,侧面有走廊,后面有阳台,俗称“走马转角楼”。一般分为上下两层或三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堆放杂物,还可防止毒蛇猛兽侵袭。吊楼有大有小,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吊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由于临江,地势险要,一户人家的一套居子,往往有三四个层次,似台阶一样。步入山上人家,几步台阶,便把你引进一个个原始淳朴的屋子,进入屋子,穿过一道门,又一架台阶把你引入另一处居室,好像捉迷藏一样,回廊九曲八折,遮遮藏藏,外人进得去,却难走出来。在这些老屋里走一走,便可领略到峡江人顺应自然,又不断地与自然抗争,执着地营造生活,又拼命地享受生命的个性。而屋顶上的遮盖物,也是大有讲究的,有盖泥瓦的,也有盖茅草、石板和青瓦的,各有所喜,也各有其说。盖泥瓦的人家会说“黄土上了屋,家人都幸福”;盖茅草的人家会说“茅草屋里腊肉香”;盖石板的人家会说“石板底下有福享”。但这都体现了峡江人民的乐观、风趣和对生活的热爱。走上吊脚楼,檐角高翘,曲廊盘绕,举目四望,风光如画,大有空中楼阁之诗画意境,有诗赞叹道:“奇山秀水妙寰球,山上人家美尽收。吊脚楼上枕一夜,十年作梦也风流。”
三峡宜昌第一漂——杨家溪漂流
杨家溪因宋朝杨家将的后裔曾移居于此而得名。神秘的杨家溪漂流以军事漂流为主题,充满了浓厚的军训色彩,它分为动水漂流和静水漂流。在这里漂流,游人坐军车,穿军服,唱军歌,划皮艇,仿佛水上军训,一路搏激流,过险滩,既可领略冲浪闯滩的刺激,又可感受平湖荡舟的悠闲。
中华第一神牌——石令牌
据《东湖县志》载:江南有巨石横六七十丈,如牌筏,故名石令牌,石牌地名即由此而来。石令牌高32米,顶部宽12米,底部宽13米,厚约4米,重达4300余吨,远观之雄伟壮观,气势非凡。五代后周时期,峡州州治一度设于石牌,南宋建炎(公元1127-1130年)年间,峡州夷陵郡“移治石鼻山,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复旧”,在石牌设治六、七年。
长江第一石——灯影石
四块兀立山巅的奇石,酷似《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形象,每当夕阳西照,晚霞映衬峰顶时,远远望去,它们仿佛灯影戏幕上的人物造型,惟妙惟肖,“灯影石”即由此得名。当年郭沫若先生游历灯影峡时,曾题诗赞叹:“唐僧师弟立山头,灯影联翩猪与猴”。
灯影石中最负盛名的是沙僧石,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石”。它矗立在悬崖绝壁之巅,呈蘑菇状,重达100余吨,底部的承重截面仅200余平方厘米,平均每平方厘米承载近半吨的重量,堪称世界奇观。
三峡第一湾——明月湾
浩浩长江奔涌至石牌河段时,在这里向左急转弯110度,改向东去,形成一个巨大的月牙形,这就是“长江三峡第一湾”。
船过明月湾,置身于游船之上,眺望远方江面,便会发现两岸连绵不绝的山峦仿佛阻塞了滚滚长江,但船进山退,路转峰回,旋即又豁然开朗。故而当年郭沫若先生在过石牌远眺第一湾时,发出了“山塞疑无路,湾回别有天”的感叹。
西陵第一洞——灯影洞
灯影洞幽深狭长,长约1500米,洞内岩溶地貌景观奇特,洞道地形多变。洞内的“五色奇音石”是灯影洞最绝妙的景观,它色彩丰富,呈黑、白、黄、灰、绿五色交织,色界明晰,用手敲击,可闻鸣锣击鼓之声,令人叹为观止,洞内一条落差达30米的地下河,水流或缓缓无声,或状如洪钟,或潺潺悦耳,或悠如琴鸣,行走在这梦幻般的地下世界,令人心醉神迷。
抗战第一馆——石牌抗战纪念馆
公元1943年5月,为保卫陪都重庆,15万中国军队围绕石牌与10万日寇展开了殊死拼杀,取得了被誉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辉煌胜利,粉碎了日寇觊觎重庆的美梦,成功地阻截了日寇进犯大西南的铁蹄。此战是二战期间中国抗日战场以弱胜强的一次著名战役。
石牌抗战纪念馆是三峡地区第一个综合性抗战纪念馆,修建在当年抗战的军事遗址之上,馆舍面积440平方米,由凭吊缅怀大厅、多媒体展览厅、图文展览厅、实物展览厅四部分组成,收藏珍贵实物200余件,珍贵图片近100幅。公元2003年3月,宜昌市人民政府将石牌抗战纪念馆命名为首批国防教育基地。
天下第四泉——蛤蟆泉
灯影峡南岸扇子山下,原有一大石豁然挺立,好似一只张口吐舌、睁眼鼓腮的蛤蟆,其背后的一股泉水四季长流不息,水清味甘,是烹茶、酿酒的上好水源,这就是著名的蛤蟆泉。“茶圣”唐代陆羽品尽天下名泉后,誉之为“天下第四”,陆游亦有诗赞其为“天下泉中第四泉”。除二陆之外,苏辙、黄庭坚、王士祯、张之洞等都曾在此留下咏泉诗文。
风景区美食
山珍
在三峡人家风景区,为保护环境,野味已经杜绝,但是,峡江人的牲畜都是放养在野外,很多菜都是绿色无污染的食品。例如在三峡人家风景区,有很多山民养殖山羊,有一道菜叫羊肉格格,这道菜很有特点,就是必须得一蒸到位,而且只能吃第一顿,如果留到第二顿再吃,就失去了那种鲜美味道。另外,三峡人家风景区盛产柑橘,有许多用桔子做的菜,像陈皮牛肉、陈皮鱼块、柚香陈皮翅、柚香肉、桔汁鱼片等。陈皮具有理气、助消化的功能,做出来的菜不仅爽口,还有利健康。
河鲜
三峡人家风景区地处江边,河鲜是其菜肴的主要特色。鱼菜以其鲜香味长,肉嫩养生,营养价值极高。长江野生鱼中所含的硒、锌、铁等微量元素,远高于普通的鱼;不仅如此,野生鱼内还富含素有“脑黄金”之称的DHA,能增强人的记忆力与思维,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抗病毒能力。常用于做菜的鱼类品种有江团、江鳗、中华鲟、鲶鱼、黄辣丁、水密子等。江团,非常嫩,没有鳞,用来清蒸或做汤,都是上等的美味佳肴;水密子的鱼鳞是软的,做菜时不用刮鳞,见热自动脱落,鱼肉香嫩,但鱼刺很细、很多,这种鱼一离开长江水就会死;还有中华鲟,这种鱼绝对可以称得上人类的老祖宗了,经过亿万年的进化,肉非常有质地,但现在做菜的仅限于人工繁殖;桃花鱼,是一种软体动物,至今大概有一亿多年的历史,就像海里的海蛰一样,这种鱼一般做汤,很鲜,人们形象地把它比喻成桃花水母,因为在桃花盛开时,这种鱼也会反射出相同的颜色。
特色小吃
三峡人家风景区有一种土豆叫山羊芋,在当地很多农家会用干锅煸炒,放点辣椒面、葱花,很有味道。还有一种菜叫“合渣”,是典型的农家菜,一般打豆腐是需要把豆腐渣滤掉后再进行压制,而合渣就是不滤掉豆腐渣来做,然后再加些白菜。当地农家生小孩或过满月,就会做一大锅合渣,遇见一个人就让他吃一碗,当地人管这叫“吃灾星”,意思是说你吃了后,就会把小孩的灾星带走,至今当地农家仍沿袭这个习惯,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还有一种蒸豆腐,也有几百年历史,用豆瓣、香料、料酒等腌制后再上笼蒸,拿出来吃,味道很独特。还有一种小吃是用长江里的小河虾,合着萝卜丝或泡菜炒,味道鲜美绝伦。三峡以前有很多拉船的纤夫,他们性格倔强耿直,生活简单,他们的烹制方法基本上就用蒸和烤两种,他们用江里的鲜活小鲫鱼,用筷子串上,烤后加上泡菜在锅里一闷,味道绝对原汁原味。还有一种姑姑宴,流传于明末清初,像樟茶鸭、坛子肉、豆腐渣烧猪头、鲜嫩竹筒、酸菜黄辣丁、软炸斑鸠等,是最富民间口味的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