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全市户籍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重庆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正式全面启动,也意味着重庆在破解统筹城乡最核心命题上迈出重要一步。此次改革将以推动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户进城为突破口,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有序转移,逐步缩小附着在户籍上的城乡差异,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最终形成科学有序的人口城镇化机制。
有关人士表示,我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对全国而言,是一次重大的改革突破和有益尝试;对重庆而言,是建设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的重要举措;对群众而言,是推动城乡居民权益公平的有力杠杆。
会上,市长黄奇帆作动员讲话,副市长刘学普就《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意见》作了说明。
2010—2011年,重点推进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新增城镇居民300万人;2012—2020年,力争每年转移80万—90万人,到2020年新增城镇居民700万人
我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综合配套、有偿自愿,分阶段推进、分群体实施、分区域布局。改革具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10—2011年,重点推进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解决户籍历史遗留问题,力争两年内新增城镇居民300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由目前的29%上升到37%,实现转户人口在主城、区县城、小城镇三级城镇体系的合理布局;二是2012—2020年,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建立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支撑保障机制,进一步放宽城镇入户条件,力争每年转移80万—90万人,到2020年新增城镇居民700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提升至60%,主城区集聚城镇居民1000万人,区县城集聚城镇居民600万人,小城镇集聚城镇居民300万人,形成合理流动、权益公平、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体系。
启动全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既是重庆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更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的一项重要工作
黄奇帆说,启动全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是市委、市政府今年初以来紧锣密鼓启动的一件大事,是市委三届七次全会确定的十大民生工程中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更是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的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主动贯彻落实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薄熙来书记多次作出指示,要求将这项工作抓实、抓好、抓细,并亲自主持召开了多次专题会。为搞好这项工作,市政府成立了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半年里开了5次领导小组专题会、3次市长办公会、2次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审议,市委三届七次全会也审议了这件事。之所以如此慎重,就是想通过仔细研究,理清根根节节,力求方案合理、有序地实施。
城市化过程是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的过程,如果我们几十年的城市化、工业化,最终让进城的农民老了还回归农村,没有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市民待遇,那我们的城市化过程是不会成功的
黄奇帆说,农民工的户籍问题已困扰中国社会很多年,10多年前,我国户籍意义上的城市化率和常住人口意义上的城市化率差不多,都是百分之二十几,只差两、三个百分点,现在我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经到了48%,但户籍人口城市化率还是滞留在27%—28%,中间差了20个点。现在,全世界的城市化率国际惯例都用常住人口来计算,那是因为在国外没有像中国这样捆绑着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就业方式、小孩读书方式以及住房方式的户籍制度,人在哪里就是哪里人。我们有户籍制度,有没有城市户籍是完全不同的待遇。在这个意义上,如果只重视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只看到常住人口高歌猛进,每年提高一两个百分点,看不到户籍人口的城市化率滞留不动的问题,农民工生活在城市里,但不是城市居民,老年养老还回农村,是不对的。这个状况如果长期不改变,社会成本也很高,像每年春节全国两亿农民工像候鸟一样回归农村,春节以后再到沿海打工,这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就造成了很多的社会管理问题。我们说城市化、工业化的目的是什么?大家有时候说是改善城市的环境,提高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这话既对也不对。因为不管中国还是外国,城市化过程是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的过程,不只是城市人自我拔高、自我改善、独善其身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我们几十年的城市化、工业化,最终让进城的农民老了还回归农村,没有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市民待遇,那我们的城市化过程是不会成功的。
在这方面,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都有重要的讲话,在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任务。要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强调:“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听了重庆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汇报之后,非常动感情地说:“户籍制度不破解,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早晚要吃亏,甚至事关国家的稳定。当前我们倡导公平正义、民生至上,这不应该只是喊在嘴里,更应该体现在行动上,涉及到具体问题,不解决户籍问题就很难谈公平。”
总之,重庆启动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既是贯彻中央的要求,也是回应党中央、国务院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权利———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试验区试验什么?就是要试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的建设、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流转、以农民工为突破口促进城乡一体化等内容。在这个意义上,重庆启动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也是贯彻落实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任务。
做好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有6大好处
黄奇帆说,做好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有6大好处:一是保护农民工权益,让农民工和城市居民有同等的城市权益,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现在农民工,因为不是城市户口,他的小孩读书就要额外多出钱,这就是一个待遇不公。此外像企业里的城市职工和农民工,干同样的活,但在养老金等方面的待遇就不一样,为什么不同?就是因为身份不同。二是能启动消费,扩大内需。城乡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相差近万元,300万人进城每年可增加300亿元的消费,而且一旦进入城市稳定下来可以持续消费。我们搞家电下乡是为了让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人增加消费能力,我们还有一大批长期生活在城里的农村人,要让他们像城里人一样消费,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解决户籍问题,户籍解决之后持久拉动消费,这是不用消耗资源的内需型发展方式。三是提升重庆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致富。1000万农民转户进城后,农村人口将由2000万变成1000万,人均耕地和产出相应翻番,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将大幅提高。四是促进城乡资源要素一体化。既可以盘活农村闲置的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又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五是帮助城市增加活力、让城市更年轻化。农民工大多是青壮年,进城后将拉低城市人口的平均年龄,增加城市有效的人口,带来人口红利,并能延缓城镇老龄化。六是降低社会管理和运行成本,农民工进城落户后不再在城市与农村来来回回,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农民出村“三件衣服”有3年过渡期,不让农民“裸身”出村
黄奇帆说,重庆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我们首先要用1年多的时间,把历史遗留的338万农民工的户籍问题解决。从明年起的十年时间,对每年新产生的七八十万农民工,当年解决进城落户问题,不搞积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农民工进城落户,关键问题不仅是转一个户口本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体系,要让进城落户的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城市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五件衣服”。同时,农民从农村出来有宅基地、承包地、林地“三件衣服”,户改设计了3年过渡期,这是一大创新,主要是保护农民的基本权益,不让农民“裸身”出村。为此,重庆建立了退地补偿机制,对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的,参照当地征地政策和地票交易价款分配政策给予一次性补偿和购房补助;对承包地按流转权进行补偿,土地性质不能变,保留预期征地补差权利;对林地保留承包期内的使用权。允许多种方式退地,既可以全部退出,也可以部分退出;既可以保留收益权和经营权,也可以保留收益权、流转经营权。这样可以消除农民转户的后顾之忧,避免把转户农民推向无地、无房、无业的“三无”行列。此外,户改中还设计了农村权益3项保留,一是保留林地使用权、二是保留计划生育政策,三是保留农村各项补贴。
进城农民是会有工作干的
对于大家可能担心这么多农民工进城,户籍有了,如果找不到工作,最后会不会变成城市失业人群。对此,黄奇帆说,市委、市政府早有考虑。转户籍的农民工本来就是在城里有工作的农民,加上重庆工业现在每年增长25%—30%,基本上3—4年翻一番,到2020年,至少可以到4万亿元工业销售值,净增3万亿元。据测算,净增3万亿元工业销售值至少会增加500万—600万个就业岗位,而二产和三产从来是对称的,有五六百万工业人群就有五六百万服务人群,也就是说重庆今后会增加1000万左右的就业岗位,今后10年每年进城落户的几十万农民工,是有工作干的。
黄奇帆说,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新生事物,而重庆以直辖市为单位搞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国更是第一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户改方案设计上完全站在农民的立场,为农民着想,充分照顾农民的基本权益,也兼顾了城市的接纳能力。各部门、各区县、各企业要各司其职,认真推行这项市委、市府的重大改革,把改革的各项工作做细、做实。
昨日下午,全市各系统还举行了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部署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