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博物院藏雍正官窑瓷器
雍正皇帝本名爱新觉罗·胤祯,是清圣祖康熙第四子,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卒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享年58岁,在历史上被称为“清世宗”。在他统治时期,我国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根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对瓷器有着特殊的癖好,曾经多次规定造型、花纹和图案,而且规定御用瓷必须经其本人审定方可烧造。除了直接命令景德镇御窑厂外,他甚至亲自干预御窑厂的生产,遥控指挥。年希尧和唐英二人秉承雍正旨意,集中全国最优秀的工匠,不惜工本,竭尽所能。其品种之多、工艺之精,是历朝历代所无法比拟的。器形之美,可与纤细秀丽著称的明永乐、成化瓷相提并论,不仅尺寸适度、突出神韵、强调气势、讲究韵律美,且以精细冠绝于世,在产品质量和工艺技术方面均达到空前绝后、登峰造极的程度,位列清瓷之
吉林省博物院藏雍正瓷碗数量丰富,现从中选取数件介绍。
雍正胭脂红碗
雍正胭脂红碗
吉林省文物店调拨。高4.4、口径9.9,底径3.8厘米。直口,弧腹,圈足。器内为白釉,外施胭脂红釉。底有“大清雍正年制”6字3行青花楷书款,外围青花双圈。
雍正胭脂红”又名“金红”,是一种粉纤色泽的低温釉,它是在红釉中掺入万分之一、二的金,而呈现犹如胭脂般的红色,康熙时期从西方引进,雍正、乾隆两朝胭脂红釉器比较盛行。它的制作,是在烧成的上等薄胎白瓷器上施以含金的色釉,于炉中烘烤而成。于器外施釉,色泽艳丽,与器内白釉相映,格外娇艳,耐人寻味。胭脂红釉以雍正时期色彩最美。此碗胎体洁白精细,造型秀美,釉色红中闪黄,含蓄妩媚,十分精巧。
吉林省文物店调拨。高4.4、口径9.9,底径3.8厘米。直口,弧腹,圈足。器内为白釉,外施胭脂红釉。底有“大清雍正年制”6字3行青花楷书款,外围青花双圈。
雍正胭脂红”又名“金红”,是一种粉纤色泽的低温釉,它是在红釉中掺入万分之一、二的金,而呈现犹如胭脂般的红色,康熙时期从西方引进,雍正、乾隆两朝胭脂红釉器比较盛行。它的制作,是在烧成的上等薄胎白瓷器上施以含金的色釉,于炉中烘烤而成。于器外施釉,色泽艳丽,与器内白釉相映,格外娇艳,耐人寻味。胭脂红釉以雍正时期色彩最美。此碗胎体洁白精细,造型秀美,釉色红中闪黄,含蓄妩媚,十分精巧。
雍正秋葵绿抽碗
雍正秋葵绿抽碗
吉林省文物店调拨。高4.4、口径9.9,底径3.8厘米。直口,弧腹,圈足。器内白釉,器外为秋葵绿釉。底书“大清雍正年制”青花6字3行楷书款,外围双圈。此在或准釉是雍正时期新创的一种淡绿色釉,色谱上近似淡黄中偏绿,犹如“秋葵”或“绿松石”之色,因此称“秋葵绿”、“松石绿”或“西湖水”,《陶成纪事碑》记载“西洋绿色器皿”,均属以氧化铜为着色剂,二次烧成的低温绿釉,基本色调为淡绿色。“西湖水”釉色呈浅青绿色,宛若湖水,“松石绿”釉色如天然绿松石,“秋葵绿”釉如秋葵花朵浅绿泛黄。此碗胎体轻薄,精细填密,釉面匀净,釉色青翠欲滴,娇媚可人。
雍正斗彩折枝花卉碗
长春文化服务社调拨。高5 .5、口径10、底径4.8厘米。敞口,弧腹,圈足。器内外口沿都有青花弦纹两道,器外壁有斗彩折枝花卉。底书“大清雍正年制”青花6字3行楷书款,外围双圆圈。
斗彩是先用釉下青花勾出纹饰的轮廓线,或描出局部图案,入窑烧成后,再于釉上填绘艳丽的色彩,经低温二次烧成,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彩色的鲜明对比,格调清新雅致。
陶瓷界历来认为斗彩的生产始于明成化年间,但1985年在西藏地区发现了两件“宣德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碗”,这两件器物在局部纹饰上已采用了斗彩工艺,这就把斗彩的发明从成化提前到宣德时期,但斗彩工艺的真正成熟期仍是在成化年间。
雍正时期由于粉彩盛行,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相结合的斗彩新工艺较普遍,斗彩工艺高度发展,此时的斗彩,清新淡雅,精美别致。此碗修胎讲究,制作规整,釉面匀净,绘画工细精致,各种彩料澄澈洁净,色彩淡雅柔丽,是典型的雍正时期官窑器。
雍正釉里红三鱼碗
故宫博物院调拨。高6.5、口径15.3,底径5.2厘米。撇口,腹下渐收呈流线形,圈足。器内白釉,器外壁以浓厚的铜红釉料堆画出三尾鳃鱼纹,鱼纹凸出碗壁,富有立体感。底书“大清雍正年制”青花6字3行楷书款,外围双圈。
据唐英在雍正十三年撰写的《陶成纪事碑》记载,雍正御窑品种有“一仿宣窑宝烧,有三鱼、三果、三芝(灵芝)、五福(蝙蝠)四种”。但目前传世仅见三鱼、三果和五福纹三种。尤以三鱼最多,三果次之,五福罕见。明宣德釉里红仅见三鱼一种。因此三鱼纹碗无论工艺和纹饰均与宜德窑一脉相承。鱼纹是古代最常见的吉祥纹饰。因鱼与“余”谐音,鳃与“贵”音近,所以釉里红三鱼纹碗的图案有“富贵有余”之意。
釉里红是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瓷坯上进行绘画,然后施透明釉,以12501C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目前考古资料表明,在唐代长沙窑已经有釉下用氧化铜描绘案花纹、用高温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早釉里红瓷器,但由于当时的胎、釉都无法和元代景德镇的制品相比拟,因此唐代长沙窑的釉里红器尚处于原始阶段,元代烧制成熟了釉里红瓷器。釉里红的制作在明洪武朝一度发展到极盛阶段,宣德的釉里红器颇负盛名,但宣德以后,随着高温铜红烧制技术的衰退,釉里红器少见。在明代中期以后一度工艺失传,直到清康熙时期才得以恢复。
康熙、雍正釉里红的制作在明代的水平上又有所提高。康熙时期的窑工基本掌握了釉里红的工艺,呈色比较稳定,和宣德的成功作品一样呈淡红色。雍正时期的釉里红有更鲜艳的色调,到雍正朝达到了历史的高峰。雍正时期的釉里红是雍正釉下彩中特别成功的品种。此碗乃雍正时的典型官窑制品。晶莹的白色地上装饰着三尾鲜红的鱼纹,红白相映,艳丽无比。
雍正冬青釉八宝纹大碗
购于吉林省文物店。高8.5、口径22.5,底径9.4厘米。侈口,弧腹,圈足。器内外施冬青色釉,色彩柔和,器外壁有凸起八宝纹。器底有“大清雍正年制”青花6字3行楷书款,外围双圈。
此碗造型规整,胎体细密,釉面平整光润,光洁平静。青釉瓷器是清代非常流行的瓷器品种,由于颜色深浅不同,又有粉青、冬青、豆青3种不同的色调。颜色浅者为粉青,较深者为冬青,更深者为豆青。其中粉青釉色淡,较影青略深,釉面细润;冬青釉色匀净苍翠,釉面平整光润;豆青釉色深且浓,釉面肥腴。
以微量铁为呈色剂的青釉,是我国最古老的色釉。但如果从工艺技术上看,青釉器要到清代雍正才算是成熟。因为,只有在雍正时才能达到相同器物其色泽能保持一致的高成品率。
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这几件雍正官窑瓷碗,虽釉色不同,但却都反映出雍正瓷器登峰造极的精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