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的西北部,东邻省会贵阳和遵义市,南接安顺市和六盘水市,西与云南交界,北与四川接壤,有着较好的区位优势;是一个资源富集的山区,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和旅游资源。全区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全区生活着汉、彝 、苗、回、仡佬、布衣、白族等三十多个民族。地区行署驻毕节市解放路。
毕节地区秦为蜀郡属地,汉为益州之牂牁、犍为两郡所辖,晋属益州、朱提郡,唐代置牂牁国、乌撒部,宋代置罗氏鬼国辖乌撒部、毗那部,元代分毕节地区属“亦溪不薛”(蒙古语,意为水西之地)宣慰司、乌撒乌蒙宣慰司所辖,明代分属水西宣慰司、乌撒军民府、永宁宣抚司和乌撒卫、毕节卫、赤水卫、永宁卫。清康熙五年(1666)置大定(今大方)府、黔西府、平远(织金)府、威宁府,二十二年(1683)改黔西、平远二府为州隶属大定府,二十六年(1687)改大定府为州隶属威宁府,雍正七年(1729)升大定州为府,领黔西、平远、威宁三州和毕节县、水城厅。民初废府置县。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进入毕节,在区内建立中华苏维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领导创建黔西北革命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前夕为贵州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毕节、大定、黔西、金沙、织金、纳雍、水城、威宁、赫章9县。 解放初期,成立贵州省人民政府毕节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民国末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属各县。1955年威宁改置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58年大定县更名为大方县,1970年水城县划归六盘水地区,是年毕节专区改为毕节地区,今辖8个县市(其中县级市1个,自治县1个)和百里杜鹃风景区。98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146个乡(其中77个民族乡),74个居民委员会,75个社区,3605个村民委员会。
毕节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全区共有古文化遗址5处,古墓33处,古建筑、历史纪念建筑66处,彝汉文石刻181处,革命遗址、遗迹34处,文物葬品98件。尤具特色的大方城北“奢香墓葬”、黔西沙窝区的“观音洞旧石器时代遗址”、毕节青场镇“新石器时代遗址”、龙场镇的“大屯土司庄园遗址”、威宁中水镇的汉墓群。这些无不体现毕节地区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