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特产论坛BBS| 广告热线:027-85302667 | 设为首页 |

             
青海湖与罗布泊的变迁

网址:中国特产网

进入论坛
来源:中国土特产114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一、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 青海湖位于我国青海省东北部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之间,是我国 最大的内陆高原微咸水湖。周长三百六十公里,面积四千五百八十三平方公 里,海拔三千一百九十五米,湖区近似菱形,湖中耸立着鸟岛、蛋岛、三块 石岛、海心山岛及沙岛等五个岛屿,构成了水中有岛,万鸟栖息,山水相连, 碧波接天的绚丽景象。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称“鲜水”、“卑禾羌海”,蒙语叫“库库诺 尔”,藏语叫“错温布”,意即青蓝色的湖,“青海”由此得名则始于北魏。
  1.青海湖的形成 关于青海湖的形成,1938 年,我国地质学家孙健初在湖区考察以后,首 次提出青海湖是因地层断陷、倒淌河倒流而形成的科学推论。第四纪初,即 在二百万年前的早一中更新世时期,青海湖地区发生一次强烈块断差异升降 运动,湖区构造洼地下沉,形成新构造断陷湖。根据湖相沉积的分布,当时 的青海湖面积较现在为广阔,东西长而南北窄,地堑的面貌极为清晰。并根 据湖盆南缘黄土冲积平原中所发现的黄土夹砾石沉积的地貌,说明那时青海 湖区的气候比较寒冷而干燥。 从青海湖区的地貌研究中,发现有早一中更新世的宽阔的古布哈河—倒 淌河自西向东与黄河相通的河谷残迹,说明青海湖开始时是一个外泄湖。由 于河湖共存,水体不大。大约到十三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时,这里又发生了一 次强烈的断裂块差异升降运动。湖水的出口处,倒淌河上游与贵德盆地的分 水岭,在新构造运动中强烈隆起,阻塞了湖水的外流渠道,使湖盆封闭成为 闭塞湖。倒淌河流向也从此改成自东向西,但倒淌河的名称仍被保存下来。 又根据孢粉资料,晚更新世气候正向温暖潮湿转化,由于水源充足,湖水加 深,水质淡化,湖面扩大,形成一个巨大的内陆水体,这是青海湖的全盛时 期。 自一万年前的全新世初以来,由于湖盆周围继续上升,湖区气候复趋干 燥,蒸发量大于降雨量,使湖水下降,湖面缩小,水质咸化。这种萎退浓缩 的趋势一直延续到历史时期。 根据实地调查与勘察,湖的西侧在黑山西端距布哈河三角洲前缘约二十 公里处,发现有古湖堤遗迹,在湖的东岸,由湖边沿倒淌河至将军台、察汗 城,有四、五个长满水草的洼地,属于湖水退缩以后留下来的遗迹,从而表 明今湖西岸的黑山及东岸的将军台这两座湖畔孤山是在湖水退缩以后始脱离 湖体的。由此可见湖水在东西方向上至少各后退了二十多公里。从湖的北面 海晏湾到沙柳河冲积扇上最古老的一道古湖堤来看,湖水后退也在十至十五 公里左右。目前的青海湖与一万年前的古青海湖相比,面积约减少了三分之 一,水位则下降了一百米左右。
  2.历史时期青海湖的变迁
  ①《魏书》卷一○一《吐谷浑传》。

  ②孙健初:《青海湖》,《地质论评》3卷5期,1938年。
  ③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等编:《青海湖综合考察报告》,科学出版社,1979年。 进入历史时期以后,青海湖的变迁,在湖区的不同部位是不平衡的。由 于水系分布的不对称,在湖的西北面,河流多而流长量大,其中以布哈河为 最,全长三百多公里,年总径流量十亿六千四百万立米,占入湖总径流量的 百分之六十七,水的补给量大,湖岸的退缩也就不太显著。近年来,在布哈河下游入湖处附近小冲积扇上,距湖 岸约十五里处,发现有公元六世纪北周时期吐谷浑所建都城——伏俟城的故 址。按照《北史.吐谷浑传》的记载,伏俟城在青海湖西十五里,可见湖岸在一千几百年中几乎没有显著的变迁。 湖的东南面,情况恰恰相反。那里河流少而流短量小,湖水补给最弱而 蒸发最强,湖面缩小也就最为显著。历史记载昔日靠近湖滨的察汗城,今已 远离湖岸二十五公里了。同时湖盆东缘由于水位下降,湖中沙垄突出水面, 接受风砂堆积后,阻隔湖水而形成了几个脱离母体的子湖,如湖区东北岸边 的尕海及湖区东南岸边的耳海,另外海晏湾也正在脱离母湖,向子湖演变中。 湖区东岸的这种萎缩趋势,今后还将延续下去。 青海湖的变迁表现在时间上也是不均衡的。据解放后五十至七十年代观 测资料,湖水大致五至七年下降一米,其间 1959—1966 年水位下降了一米, 但 1966—1970 年却因蒸发量较低,湖水位略有回升,说明随着气候的变化蒸 发与补给关系的相互消长,湖水下降并不是直线式的,总的说,比本世纪初 已下降了八米多。目前青海湖平均水深十九米,最大水深二十八点七米。由 于水位的不断下降,最西端与布哈河三角洲邻近的鸟岛和蛋岛,已在 1978 年同布哈河三角洲相连,成了半岛,原来依靠水面分割,利于防止天敌的鸟 类自然保护区,现在不得不依靠严密的铁丝网来进行隔离了。 由于青海湖区属高寒半干燥草原气候,全年降雨量不足四百毫米。据近 年粗略计算,包括全湖水系入湖总径流量及年降雨量在内,湖水的每年总补 给量为四十亿三千四百万立米,而年蒸发量却为七十六亿七千六百万立米。 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入不敷出。今后仍将继续其湖面下降,以及湖水含盐量 增高的趋势。 二、罗布泊的变迁 罗布泊是我国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咸水湖。面积三千零六平方公里, 湖面海拔七百六十八米。它在历史上的名称很多。最早见于《山海经.北山 经》:“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水经注》:“河 水又东注于泑泽,即《经》所谓蒲昌海也。”①同书引 “《释氏西域记》曰:“阿耨达山西北有大水,北流注牢兰海者也。”①按盐 泽是盐水湖之意,泑泽系指盐水湖的颜色而言,至于牢兰海(或楼兰海), 则因其位于著名的楼兰古城之旁而得名。清代一般记载作罗布淖尔或罗布诺 尔,蒙语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近代始称作罗布泊。 罗布泊形成于晚更新世或全新世初期,是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由断裂而 形成的一个构造拗陷区。因为它处于地质构造上经过上升的塔里木盆地的东 端的拗陷中心,盆地由西向东倾斜,西面海拔达一千三百米,而东部的罗布 《水经注》卷二《河水注》。 泊地区则降低到七百六十米。分布在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的河水塔里木河、 孔雀河以及车尔臣河等都向这个洼地汇集,形成范围广阔的湖泊。 塔里木盆地属于内陆水系的河流,由周围山区挟带下来的沉积物质不能 向外输出,沉积于河道本身,因而河床浅平,极不稳定。横贯于塔克拉玛干 沙漠北缘的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东流到尉犁县境内,孔雀河自博斯 腾湖溢出(其上游为发源于天山南麓的开都河,即《山海经》所称的“敦薨 之水”)来汇,再东南流注入罗布泊。历史时期,塔里木河在轮台县以南经 常发生周期性的改道,河身游离于罗布泊及台特马湖之间。塔里木河和它流 向罗布泊的支流孔雀河也时分时合,罗布泊的涨缩正是和塔里木河和孔雀河 的不稳定的河流特性相联系的。 当孔雀河水源丰盛向东注入罗布泊时,罗布泊的水体便立即扩大起来, 并向南北充盈。反之,当孔雀河和它的干流塔里木河改道向南注入台特马湖 后,罗布泊即因失去了主要的水源,而后退萎缩,并因它只能从西南部接受 喀喇苦顺盐沼地的余沥而使水体缩小和向西南方向转移。在整个历史时期, 罗布泊即因入湖水道的南北改流而处于不断变迁之中,它时而湖水盈盈,时 而湖底朝天,时而造成一个范围广阔的水体,时而又被分割成若干个浅水的 湖沼,两千多年来,有史可考的变迁,可分为三个阶段:
  1.先秦至汉、晋时期的罗布泊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早期塔里木河一直经由孔雀河下注罗布泊,因此, 罗布泊水域广阔。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因见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停 居,冬夏不增减”。于是“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 由此而产生了黄河重源的臆说。《水经注》也有泑泽“其水澄渟,冬夏不减” 的记述,说明当时河、湖含沙量还较少,比较清澄和稳定。《史记.大宛传》: “自阳关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临盐泽”的楼兰,正“当空(孔)道”。 从位于罗布泊西北角的古楼兰遗址所出土的西汉至魏晋时期的文书,证实楼 兰作为通西域的屯戍所在,农业很有发展,这显然与塔里木河经由孔雀河下 注罗布泊有关。 近年,从卫星照片上见到,发源于祁连山流径安西及敦煌境内的疏勒河, 与罗布泊之间有明显的河道遗迹相连,证明历史早期疏勒河是由河西走廊西 注罗布泊的。这为楼兰成为前往西域的主要通道,在自然条件上的优越性, 提供了更充分的论据。 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作注,引晋释道安《释氏西域记》记载,葱岭北 河、南河均东流注于罗布泊。北河指塔里木河经屈茨(龟兹)、焉夷(焉耆)、 禅善(鄯善)入牢兰海;南河指阿耨达大水,也北流注牢兰海。同书又指出: “阿耨达山西北有大水,北注牢兰海者也;其水北流,经且末南山,又北经 且末城西”,可见阿耨达大水当系指且末河的上游卡墙河。近年根据卫星照 片反映,若羌河与米兰河下游皆有故道相连,东流注喀喇苦顺及罗布泊。可 见阿耨达大水乃指卡墙河(且末水)合注宾河(若羌河和米兰河),最后注 于罗布泊①。足证其时罗布泊水源的丰盛。
  2.隋唐时期罗布泊水体的南移 ①《汉书》卷九六上《西城传》上。 ②《水经注》卷二《河水注》。 ①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页205。 隋唐时期,罗布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隋裴矩《西域图记》叙述盐泽一 带:“并沙碛之地,绝水草难行,四而危,道路不可标记。”说明孔雀河入 罗布泊的水道已经断流,水草茂盛的湖北古道,已成为一片沙碛。著名的历 史古城楼兰也随之衰落下去。 唐《沙州图经》记载“蒲昌海在石城镇东北三百三十二里,其海周广四百里”。 贾耽《道里记》:“又西至蒲昌海南岸千里。自蒲昌海南岸西至七(古)屯 城,汉伊循城也。又西八十里至石城镇,汉楼兰国也,亦名鄯善,在蒲昌海 南三百里。”按汉伊循城即今米兰城故址,唐石城镇在今若羌县,鄯善早已 由楼兰故址迁至今若羌县境。根据以上蒲昌海与米兰、若羌的里距记载推断, 说明隋唐时期塔里木河已经改道南入台特马湖,罗布泊已因失去孔雀河的水 源,位置南移甚远。此时的罗布泊水源主要取给于西南部喀喇苦顺盐沼地所 接受的台特马湖余水,罗布泊的水体已局限于湖盆的南部,这从卫星照片见 到台特马湖东有故道通向罗布泊可以得到证实。
  3.清乾隆年间罗布泊水体的再度北移 清乾隆二十四年(1760年),经过对新疆地区进行测绘而完成的乾隆《皇 舆全图》上,可以看出塔里木河已改道,其下游合开都河经孔雀河注入罗布 泊。罗布泊水体又北移,位于“极四十度三十分至四十五分,西二十八度十 分至二十九度十分(以北京为本初子午线)”①。同治二年(1863 年),胡 林翼主持刊行的《大清一统舆图》,罗布泊的位置也定在北纬四十度四十分。
  4.近代罗布泊的变迁 光绪初(1875年),新疆巡抚刘锦棠等派员探查古道时,发现罗布泊的主体“黑泥海子”已南移至喀喇苦顺中心,其面积“水涨时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及数十丈不等”。由于河水和东北风带来的大量物 质在湖泊四周的堆积,使塔里木河及其支流为沙丘所阻,改道向南注入台特 马湖。再加上气候干燥,湖面蒸发的加强,罗布泊的面积大大退缩了。同时, 由于罗布泊北部雅丹塔格区地壳抬升,南部地堑下陷,湖盆逐渐向西南倾斜, 也是造成湖水西南移的因素。 1921 年,由于尉犁县的豪绅在穷买里西塔里木河干流上筑堤堵水,使南 流入台特马湖的塔里木河被迫向东,冲垮尉犁东的小水磨渠,通过长达一百 二十里的拉依河与孔雀河相汇。孔雀河又向东越过沙漠,沿着一条被当地居 民称做库姆河(沙河)和库鲁克河(乾河)已干涸的旧河床注入北纬 40 至41 度间的罗布泊①,罗布泊又再次北移并扩大起来。 1952 年新疆解放后,为解决农田水利的需要,在拉伊河口修筑了塔里木 大坝,使塔里木河归入 1921 年改道前的故道,即重新注入台特马湖,罗布泊 的湖水又因失去水源而日渐退缩。 近年来,由于原先注入罗布泊的几条主要河流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 臣河等流域新辟了大规模的农场,截去了这些河流的水源,罗布泊正趋向于 全面干涸,湖底显现出一片白茫茫的结着盐皮的碱土。随着人们全面利用塔 里木河的水利资源,对这一变化不定的河流的征服,位于塔里木河三角洲的 ①[清]徐松:《西域水道记》,引《河源纪略》卷九。成湖 ①傅仁麟、苏北海:《罗布泊的迁移》,《地理知识》,1955年5期。 孔雀河下游的河道亦将消失,罗布泊将成为历史上的遗迹。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瑞典人斯文赫定来到罗布淖尔地区进行考 察,到达孔雀河的下游库鲁克河南面的铁干里克附近,见到阿布尔库尔、喀 喇库尔、艾喀库尔、阿尔喀库尔等呈南北向的一连串的四个小湖,误认为系 罗布泊南徙后所遗留②。后来,1928 年,斯文赫定再次来到罗布泊时,却看 到原来干涸的罗布泊已一片汪洋,他不知道这是 1921年尉犁筑堤堵水使孔雀 河重新注入罗布泊的结果,而以为是湖水北迁,便作出了罗布泊是“游移湖” 的错误推断③。1930—1931 年,国人陈宗器到罗布泊考察,见到了当时罗布 泊积水面积约有二千平方公里,呈南北向延伸,长一百七十里,宽四十至九 十里。接着黄文弼也深入罗布泊考察。陈、黄二氏基本上赞同斯文赫定的说 法①。直到解放初期所出版的一些地理著作,仍多因袭此说,称罗布泊为“交 替湖”,可见其在地理学界的影响之深。 1959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地貌组对罗布泊地区进行了实际调 查。他们根据调查所得的资料,以及对卫星照片的分析,看到罗布泊洼地是 受北西和北东向等数组断裂构造的控制,形成了一系列地堑谷,罗布泊断陷 盆地即处于这样的地堑谷中。因受断裂的控制,湖泊西岸岸线较稳定,而在 湖泊东岸则遗留有一圈圈古湖岸的痕迹。可以推断在这片洼地里,历史上曾 散布许多湖泊和沼泽。当径流丰富时,它们可连成较大的湖泊,干旱时又重 新分散或消失。只是由于地壳下沉,部分地抵偿了湖底淤积抬高的厚度,才 使罗布泊免遭完全淤平的厄运。从卫星照片上看,整个罗布泊湖盆地象一个 巨大的耳轮,从它上面所分布的古湖岸堤出露的顺序,可以推断出不同历史 时期的湖泊范围,表明罗布泊从第四纪以来,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始终只 在湖盆内进行着涨缩的变化,湖水从未越出湖盆范围以外,从而证实了罗布 泊是游移湖说法的谬误。

 
 
 风景名胜